十聋九哑的是怎么回事?面对说话晚的宝宝家长无需太过担心!
来源:听觉视界 发布日期:2020-7-5 浏览次数:
 
听觉视界:人常说“十个聋子九个哑”,为什么说是“十聋九哑”而不是“十哑九聋”呢?
其实,我们常说的哑巴,指的是不会说话的人,并不是不能发音。他们的舌、喉以及声带等发音器官一般是正常的。聋人不会说话就和瞎子不敢画画一样。瞎子不会画画并不是他的手不会动笔,而是看不见笔画的效果,当然就无法确定下一步的动作。即使原来是个有名的画家,一旦眼睛失明,也只好就此停笔,说话也是这样。正常人在说话时,无时无刻不在自己耳朵的监听之下,从儿童学说话开始,他就是边听边说的。当他的发音正确时,就能马上得到应有的肯定,当他说错时就会被否定。慢慢地就知道“BA-BA”代表自己的父亲,“MA-MA”代表自己的母亲。这样边说边听,逐渐学会了说话。如果他根本就听不到自己的发音,就无法判断说话的效果,也就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了。
生理学上将这种聋与哑的关系叫作语言的反馈。就像人眼和肌肉的反馈能指导手的运动一样,人体中也有一套精巧完美的语言反馈系统,随时监听自己发出的每一个音。如果发现音调偏低,就增加声带的张力;如果发现音调不准,就及时调整相应的发音部位,直到满意为止。有些人因后天疾病或语言中枢病变,这些人虽然不能说话,但他们的听觉完好,耳并不聋,所以常常是“十聋九哑”,而不是“十哑九聋”。
耳聋大体可分为三类:
传导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耳聋以及混合性耳聋。目前传导性耳聋基本可通过手术或药物治愈,而彻底治愈感音神经性耳聋,却一直是耳科医生和听力学者的一个梦想。无论是基因治疗还是神经细胞再生技术,真正应用于临床都尚须时日。
一个人的语言的获得与保持,是需要听觉的参与的,二者共同构成“听-说言语链”这样一个反馈过程。 俗话说“十聋九哑”,对于一个先天耳聋的幼儿,无法接收到言语刺激,最终必然是一个哑巴,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把“聋”与“哑”连在一起说的原因。这种情况我们称为“语前聋”。即使是已经学会说话的成人,在丧失了听觉之后(语后聋),言语功能也会逐渐退化,变得含混不清。
所以,在更好的治疗手段出现之前,我们必须采用康复医学的手段,帮助耳聋者重建听力。对于轻度到中重度的听力损失,助听器可以起到较好的补偿效果;对于重度及极重度耳聋,人工耳蜗是有效的解决手段。
助听器:
助听器是一个小型扩音器,把原本听不到的声音加以扩大,再利用听障者的残余听力,使声音能送到大脑听觉中枢,而感觉到声音。主要由传声器、放大器、耳机、电源和音量调控五部分组成。助听器按传导方式分为气导助听器和骨导助听器;按使用方式分类为盒式、眼镜式、发夹式、耳背式、耳内式、耳道式、深耳道式助听器。 全数字助听器与以前的助听器最大的区别是在硬件上———内置的计算机芯片可以由计算机通过专门的软件程序进行控制和调节,它以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核心,麦克风拾取的外界声音信号经“多通道A/D转换器”变为数字信号,尽可能地保留了外界声音的原始性,自然性。DSP的强大功能为全数字助听器带来高信噪比、动态改变增益和自动适应环境等传统的模拟助听器无法实现的功能。
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是在深入了解耳蜗生理的基础上开发出的一种电子仿生装置,因此又称为电子耳蜗。如同心脏起搏器可以驱动停滞的心脏继续跳动一样,人工耳蜗可以代替病变受损的听觉器官,把声音转换成编码的电信号传入人体的耳蜗,刺激分布在那里的听神经纤维,再由大脑产生听觉。 目前全球共有3万多人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 并且由于新技术的不断问世,人工耳蜗的技术优势日益显现,实施手术的限定条件越来越宽泛:听力损失的程度不一定非要全聋才考虑,在美国和欧洲已过渡到听力损失大于75dB HL的重度耳聋、短句的正确理解率低于30%的人士就可考虑植入; 儿童植入者的最小年龄从技术角度已无限制, 但多为1岁以上。随着高新科技进步和人工耳蜗应用经验的积累,人工耳蜗必将会有更大的发展,而且耳蜗植入不仅成为有效和普遍使用的康复装置,还会作为一个独特的工具来帮助研究听觉机制、大脑的可塑性以及语言发育等问题。
发表评论:
还可以输入0/500字
验证码:
 

  • 评论回复:
    还可以输入0/5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