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听力障碍,戴助听器或则人工耳蜗后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吗?
来源:听觉视界 发布日期:2018-12-12 浏览次数:
孩子通过康复工具获得了声音信息,因为孩子本身导致听力损失疾病原因和(或)康复工具(助听器、人工耳蜗)给孩子的声音信息的完整性、精细程度的等条件限制,孩子想要学习达到正常孩子的交流水平,需要进行对这些声音信息进行更高频次(更多次的听练习,就是多听)听取训练刺激,才能理解并准确分析这些信息,然后产生言语,孩子交流中言语发声的准确度也有赖于孩子训练说的频率(多说)。
如果把孩子听到的声音比做一幅画面,正常听力孩子听到的声音画面好比是千万像素极照片,这个画面上每个细节都非常清晰、完整。但有听力损失孩子听到的声音画面就像是几万或十几万像素级的照片,画面上的大体轮廓可以看的清,但画面的细节并不很清楚,孩子要利用这些并不十分清晰的声音画面来学会听说交流,必须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理解,以及更高频次的发音训练。才能接近正常孩子的言语交流水平,这就是为什么使用了康复工具还必须进行言语康复训练的原因。
从另一个角度也能印证佩戴助听器和植入人工耳蜗听的效果和正常听力还是有一定期差距。很多佩戴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效果非常好的孩子(经过训练言语表达非常流利清晰,不仔细听甚至听不出和正常孩子差异),但实际交流中我们会经常观察到一个现象,如果把其放在在稍有噪音环境或者与其交流的人语速稍快(其实是基础正常语速,因为同有听力问题孩子交流多数是放慢语速的),他们都会有很多语言需要你重复说一次甚至二次。
所以言语听说练习(被动接受或主动多听言语进行训练)是一直需要伴随有听损孩子的整个人生,如果有听损的孩子不时常注重主动训练自己的听说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其接触的人群和言语内容一旦产生较大变化,其适应起来就会困难一些。
从上述问题引申一下,言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交流过程中其实是还有一些其它非言语方面信息可以借助的,比如看着交流对象的嘴(读唇语),就会明显改善孩子在噪音环境中交流时需要对方重复的次数,所以在语言训练的时候可以要求孩子通过听来训练说话。因为此时的语速相对较慢,但在实际交流中我们不要刻意要求孩子只用听来交流,而是要让孩子学习一些看话的能力(唇语),这对其以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是有相当大的帮助的。
发表评论:
还可以输入0/500字
验证码:
 

  • 评论回复:
    还可以输入0/5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