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世界本就是无声世界的模样,直到遇见人工耳蜗
来源:听觉视界 发布日期:2019-5-25 浏览次数:
2011年,我17岁。那一年,少不更事的我心里却装了不少事
 
"期待未来"
 ▼
我是语前聋,对声音并无多少概念。我一直以为世界本就是无声世界的模样,直到17岁那年,希望夹杂着失望一股脑地涌进了我的生活里。我属于双耳高频陡降型性听力损失,左耳右耳均在100分贝左右,医院的诊断书像人生的判决书,似乎注定了我的坎坷与磨难。17岁,我选择先在右侧做了人工耳蜗,本以为所有的美好愿景都会自然而然的到来,但生活往往并非如此简单。
"武断放弃"
刚做完耳蜗的那会,也刚刚高考完。我不知道做完耳蜗还必需要去训练的重要性,为了尽快考上大学,紧接着就去复读了。但问题就在这时候出现了。
复读的时候本应好好上课,但我实在不想去。因为在课堂上别人听到的都是源源不断进入大脑里的知识,而我听到的却是令人心烦意乱的杂音。当时的我一度感到绝望,难道做了耳蜗也没有用吗?失落之下,总感觉人工耳蜗非但没有帮我,反而成了我的干扰。我性子倔自尊强,既然听得不舒服,索性不去学校也不戴耳蜗,一个人窝在家里自学。
"事与愿违"
还好,后来考上了大学,但是我的听力却没什么进步。人工耳蜗不能白做,人工耳蜗的作用也不应该仅限于此。当然,那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应该耐心地多花一些时间去训练,可是反反复复试了很久,依然找不到舒适的感觉,总觉得现在的声音有些别扭,无论是声源方位还是声音舒适度都没有达到我心里的预期值。也许,我真的和声音隔绝了太久太久。
"逃避现实"
对于一个女孩来说,逃避成了维护自尊的唯一方式。我开始频繁地逃课,但我又不甘心这样堕落下去,索性就在课堂外积极地去和别人接触交流。只要有合适的活动和聚会,我就会积极参加。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训练自己的听力。因为经常逃课,老师和同学对我的印象也不好。那段时间我感觉特别孤独,虽然很渴望和他们一样有说有笑,但因为没办法和他们正常交流,导致我们中间像隔了一道无法逾越的墙。心里的委屈无处述说,以至于后来我宁愿去课堂外认识一些陌生的朋友来练习听力,也不愿再踏进教室半步。而这种不正常的社交状态整整持续了一年多。
"面临选择"
有一天,我的大学辅导员突然找到我说,“你要去学校里上课,不然学校会让你休学。你要在学习和休学之间做一个决断”。辅导员的话像是给我下了最后通牒,我委屈地哭了。我知道学业对我来说很重要,我不想休学;但是,回到课堂我又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哭过之后,现实依然很现实,最后我不得不选择回到课堂。但即使回到课堂,由于自身的交流能力等原因,在学校里跟大家交流也不是很密切,大家都各忙各的,没人有多余的时间陪我训练听力。
"一心一意"
 ▼
我不想就这样下去,我做梦都想重新听到原来的声音。后来,我在学校的贴吧发了征老师的帖子,试图让学长或学姐们来给我念课文,每个小时三五十元的报酬。当时,学校里还流行考专业证书,我也不想掉队,就挤出时间上午去上课下午去训练。就这样断断续续地坚持了一年左右,可最后我发现这一年的努力并没有任何回报。我好像很忙,一边努力训练一边努力学习,希望什么都不落下,最终却事与愿违,哪一方面都没有太多进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现实是我不是那种强大到可以学习和训练两不误的人。我决定放弃学业,放弃做老师同学们眼中的乖乖女,一心扑在训练上。
"感恩遇见"
休学回家后,我尝试了很多训练方式。开始时,家人帮助我训练;还请了专业的老师,效果慢慢好了些但也不明显。后来,我经常参加一些蜗友聚会,再后来又找了一份实习工作,不知不觉中我的听力突飞猛进。
从原地踏步的辛酸到突飞猛进的喜悦,让我懂得了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的人生道理。训练不可懈怠,人生亦不可懈怠,我们需要时刻鞭策自己,保持信心,勇往直前。该来的总会来,该有的总会有,感谢身边的朋友,感恩生活里的遇见。
发表评论:
还可以输入0/500字
验证码:
 

  • 评论回复:
    还可以输入0/5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