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人工耳蜗,40年来第一次听见儿子叫“妈妈”……
来源:听觉视界 发布日期:2020-1-13 浏览次数:
陈先生许下了近三十年的愿望,在2019年终于实现了——丧失听力近40年的母亲,植入人工耳蜗,她第一次亲耳听见了儿子叫“妈妈”。
近日,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耳鼻喉科主办的“寻声者”蜗友联谊会,100多患者和家属济济一堂分享手术、康复经验和心得。其中来自增城的陈先生分享了自己母亲重拾听力的故事。想起几个月前,母亲时隔40年再次听到声音,他仍然激动不已,感慨万千。
人工耳蜗 
“寻声者”蜗友联谊会上不少患儿和家属
12岁中耳炎脑膜炎致耳聋,40年后重新听到声音
陈先生的母亲叶女士已年过半百,早年她12岁的时候,因耳朵进水后出现耳痛、耳鸣,听力不断下降至全聋。因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她从此生活在漫长的无声世界中。
陈先生自懂事起,就知道自己的母亲和别人不一样。“母亲虽然听不见声音,但给予的我的爱却丝毫不比别人少。”陈先生从小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母亲恢复听力。
等到陈先生参加工作之后,便带着母亲辗转多家医院,然而,由于语后聋的时间比较久,耳骨硬化,做人工耳蜗难度非常大,曾经尝试过一次手术,但仍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他丝毫没有放弃。经人介绍,他来到珠江医院,找到耳鼻喉科副主任张宏征教授。
人工耳蜗 
叶女士及其子女与张宏征教授
张宏征教授表示,手术确实非常困难,因为长期失聪,叶女士双侧耳蜗已严重骨化,造成人工耳蜗手术中难以获得插入电极的内耳腔道,这也手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此外,近40年超长期听觉剥夺后是否能重新获得听觉,这是全世界的难题,即使冒各种风险成功完成植入了人工耳蜗,能否如愿听见声音,谁也无法保证。
到底值不值得拼一拼?经与家属的多次沟通,张宏征教授被陈先生对母亲的这份坚定而诚挚的“求声欲”所感动,决定放手一搏。
在手术中,张宏征教授需要在严重骨化的耳蜗内,用显微电钻一点点磨出一个小通道,准确定位残存神经末梢的位置。“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偏半毫米,残存的一点希望可能就没了”。张宏征教授表示。所幸,凭借精湛的技术与极致的专注,叶女士的手术成功了!
术后3周,人工耳蜗开机,听到声音了!那一刻,在陈先生心中沉积三十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了。目前,经过不断地调机与适应,叶女士已逐渐能与家人进行简单交流。
“语后聋”植入人工耳蜗仍可重获听力
一般认为,儿童青少年的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耳聋,采用人工耳蜗植入的治疗效果会比较好。而中老年的耳聋采用这类方法却存在一定的困难。
张宏征教授指出,中老年人是非常特殊的人群,他们除了耳聋还常常合并复杂的全身多发疾病,以及听觉系统整体退化,这些均会影响人工耳蜗植入的疗效。
所以,很多时候对于中老年人的耳聋问题往往受到了忽视。实际上,耳聋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引起交流障碍和认知障碍,甚至导致压抑感、孤独感、焦虑、易怒等心理和情绪困扰,最终可使老年人发生人格改变、脱离社会,引起一系列的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
据了解,中老年人听觉剥夺时间越长,其康复效果(听得懂,说得出)则会越差。临床上发现,这样的案例最长的极限为30年。超过这个年限,一般都不推荐手术了。
张宏征教授认为,正因为听觉剥夺时间长,康复时间会延长,总体效果会受影响,所以一旦发现耳聋应及时就诊,达到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证标准及时干预,可以大大缩短术后的康复期、明显提高疗效。
人工耳蜗 
不同耳聋的表现
“本次给陈先生的母亲植入人工耳蜗,算上挑战了极限。“张宏征教授指出,”因为叶女士在12岁之后才耳聋,即语前聋,已经有一定的语言能力,这就好比之前学过骑车,40年后再跨上车,虽然摇摇摆摆,但凭借记忆中的基本技能还是很容易上手。
同理,叶女士植入人工耳蜗之后,加强口语训练,重新学习,还是可以流利地掌握语言。因而,再三考虑以及与家属协商之后,张宏征教授艺高人胆大,挑战了临床上最长年限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的手术。
人工耳蜗 
术后训练多,康复效果好
目前感音性聋无有效的药物治疗,对于中度及以上的感音性聋主要依靠助听装置来干预康复。众所周知,对于重度-极重度感音性聋且助听器效果不佳的耳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是最有效的康复手段,其疗效和安全性得到公认。
叶女士在植入人工耳蜗之后,虽然重新听到了声音,但是听懂别人的话,还是很费劲。张宏征教授指出,这就好比我们到了德国,虽然能够听得到别人说话声,但却不明白别人的话的意思。所以,手术后患者还需要加强学习,像个小学生一样重新开始学习,让听觉神经与语言中枢神经共同发挥作用。
专家提醒,对于准备做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不要以为术后就能立即能听会说,这期间还需要加强语言训练。
 
发表评论:
还可以输入0/500字
验证码:
 

  • 评论回复:
    还可以输入0/5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