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视界】人工耳蜗网简述:听力学的发展历程
来源:听觉视界 发布日期:2020-6-28 浏览次数:
听力学发展的断代史
开端于二战及其后的针对军人听力障碍的诊断与康复工作
Trainor & Hargrave1939首先使用Audiology 作为一个音乐术语
Canfield & Carhart 1945年给Audiology赋予了“听力学”的含义
Carhart, 听力学之父
50-60’s
l 纯音测听及阈上功能测试
l 耳疾的定位诊断
l 言语测听
l 听觉康复流程的细化
70’s
l 导抗测听
l 眼震电图
l 助听器配售
l 听力保护
80’s
l ABR
l 真耳探管麦克风测量
l 辅助听觉装置
l 小儿听力学诊断技术
l 人工耳蜗植入
l 术中监测
90’s
l 前庭功能检查
l 耳垢清理
l 视频耳镜
l 新生儿听力筛查
l 耳声发射
l 数字助听器技术
2000
l 业务范围不断扩展
l 抛弃型助听器
l 可植入式助听器
发展
l 诊断听力学的发展
l 康复听力学的发展
l 只到70年代,才开始得到重视
l 听力学教育的发展
听力学概述
听力科学是探讨和研究人的听觉生理,病理及康复的一门学科,以维护人类健康和正常相互交流为目的,是在耳科学基础上伴随着生物学,生理学,物理学,医学,电声学,计算机技术,语言学等学科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临床听力学主要任务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设备和手段为听力障碍患者提供临床检测,助听器材验配,进行分析诊断,治疗,康复教育,预防等,以提高患者的听力和生活素质。
听力康复是包括耳科学的用药物,手术等医疗手段治疗耳疾,也是涉及以上多学科的综合应用.就当今世界医疗水平而言,对于传导性耳聋以及部分混合性聋,应用耳科手术医疗可获得部分听力改善。但对于感音神经性耳聋,临床的治疗效果不很满意,尤其久聋.部分耳聋患者不愿手术与药物治疗,但希望改善听力,可以依赖听力学手段,对听力状况进行检测,在仍有听力的情况下选配合适的助听器,改善听力, (少数极重度聋患者可考虑安装电子耳蜗),并进行语言训练,以达到正常交流的目的。
该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形成的既年轻又古老的边缘学科,是研究生理,病理状态下人的听觉功能及听觉障碍康复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医学专科,听力学包含了基础听力学、一般听力学、幼儿听力学、职业听力学、听力检查。
基础听力学为听觉声学之探讨。
一般听力学之下可分为听觉生理、听觉病理两大类,主要是探讨听觉的生理机转以及病理变化。
幼儿听力学是专门探讨幼儿听觉生理及幼儿听觉病理相关问题,因幼儿在生理及病理方面与成人有所差异,所以特别另外提出探讨。
职业听力学为探讨职业对于听力损害。
听力检查为检查听力时的技巧以及仪器,并且因幼儿与成人的不同,所以分为幼儿听力检查以及一般听力检查。
听力学专业
听力学专业是为适应我国六千万听力障碍者的需要于新世纪在我国高校开设的一门新专业。该学科研究听觉的生理、病理及听力康复方法,乃生物科学、电声学与语言学、医学等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在美国、听力师已经成为最流行的十大职业之一。
本专业培养目标造就中国自己的听力学家。本学科研究听觉的生理、病理及听力康复方法,是一门生物科学、电声学与语言学、医学等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本专业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听力学院、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成绩优秀者推荐国内外攻读听力学硕士或博士。
本专业毕业生符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能在听力学及相关领域从事耳聋预防、听力言语康复、教学、科研及助听、听力设备的研发等高级专门人才。1999年,首都医科大学正式开设了听力学专业课程,进行五年制的本科听力学专业人才培养;2000年华西医科大学开设了听力学专业研修班;2001年复旦大学附属耳鼻咽喉医院也开设了听力学专业班,2003年首都医科大学开设了硕士学位的医学听力学的七年制课程。6月30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听力与言语科学系正式成立,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成为国内第三家获得教育部核准的从事听力学本科教育、第二所成立听力与言语科学系的高校,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属于广东省第一个听力学本科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研究听觉的生理、病理及听力康复方法,是一门生物科学、电声学与语言学、医学等学科交叉的新兴边缘学科。培养富有创新精神,能在听力学及相关领域从事耳聋预防、听力言语康复、教学、科研及助听、听力设备研发的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有语言学、耳鼻咽喉科学、病理语言学、基础听力学、临床听力学、语言治疗学、助听器学等。
听力学教育现状:听力学教育与实践
在中国,听力学是门相对崭新并快速发展的学科。在过去的30年中,听力学基础设施陆续发展。邓元诚教授于1979年1月在同仁医院门诊开设了国内首家助听器门诊(由北京市听力康复室负责),并于1983年在东郊建立中华聋儿语言康复中心(1986年更名为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1990年由高成华教授主持工作)。金济霖教授于1982年在沈阳中国医科大学一院正式开设听力门诊,采用行为测听法为聋儿验配助听器。之后,上海、贵州、山西、四川等地也陆续有医院开设听力学门诊。
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听力学课程是由中国的首都医科大学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联合举办的中澳听力学计划。14名首届学生大都是来自于临床医生。其中8人被送至澳大利亚进行临床实践培训。至今已有1000名人员参加类似培训项目,其中65人可以进行人工耳蜗手术。
现如今在中国,同时有三所大学提供听力学学士学位。1999年,位于北京的首都医科大学首次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听力学方向,每年产生6~8名的毕业生。2002年,位于杭州的浙江省中医药大学建立了听力学本科课程。该课程开始时每年招收30名学生。2004年,位于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了特殊教育专业。华西医大、温州医学院也陆续向耳鼻喉科医生提供听力学课程。
还有几家机构提供听力学为主的文凭。比如,北京联合大学提供3年的课程,南京言语教育技术学院的康复科学学院提供若干门听力学课程。
中国正处于极度缺乏能提供高质量听力服务的专业人员的阶段。1万名具有不同水平的听力健康专家为13.7亿人提供着服务(1: 137000)。中国听力学的专家大众比较之于美国(1:9000)处于极度匮乏状态。美国有着13000名全职听力学家,几千家助听器经销商,同时为3.14亿人口提供服务。
除了专业人员短缺,还缺乏中央政府的资金支持,这是由于教育部认为听力学或听力科学不是大学的主要专业。所以,没有指定的学生份额或政府资金被分配到听力学教育中。大学需要从其他教育课程中压缩份额,以建立听力学教育课程。所以,有许多听力学课程依靠国外捐赠、对残疾人经济帮助的资金。因为缺乏资金,有些课程等已经被关闭,如由华西医大与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联合举办的耳鼻咽喉科医生的硕士课程。
另一个缺乏的原因在于许多听力学毕业生都是耳鼻喉科医生,其听力学只是医学实践课程中的一小部分。专业人员的流失率很高,有些毕业生毕业后不再从事听力学的工作。这种缺乏通常由助听器/人工耳蜗企业举办的短期培训班来弥补,除此之外,一些大学(例如首医、华西医大)、专业组织(例如听力协会)和非盈利性组织(例如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英华渔人基金会)也会举办短期课程。通常短期为2至5天,长期为几个月。
中国的听力学教育
由于在中国听力学不认为是医学专业,并没有明确界定工作范围。听力专家能提供的服务范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培训水平。耳鼻喉科医生的工作通常涉及电生理和前庭功能测试。助听器经销商大都进行纯音听阈测试,包括气导、骨导、舒适阈和不舒适阈。
2010年,中国开展了助听器经销商的验配师等级考试,共分为三级,由低到高分别为四级、三级和二级,定义了助听器验配师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参与培训的人必须同时通过笔试和实操考试,并满足一系列要求。
由于这项资格制度相对较新,参加培训人员都是自愿报名的。在北京,不到200家经销商获得了不同水平的资格认证。此外,在中国进行听力学服务并不需要证书。大多数提供助听器服务的人的培训水平有限,并且没有统一的资质要求。
发表评论:
还可以输入0/500字
验证码:
 

  • 评论回复:
    还可以输入0/5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