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时评:丢失一个耳蜗会不会丢失一片爱心
来源:听觉视界 发布日期:2018-12-21 浏览次数:
12月19日下午,一则“小伙丢失20万元人工耳蜗,找不到需做开颅手术”的消息上了热搜。李女士的弟弟在北京乘地铁时丢失人工耳蜗,她发求助帖称这个耳蜗是定制的,通过脑部植入的,接收器跟脑子里植入的是相配套的。如果没找到,有可能需要再开一次头颅,把脑袋里面的耳蜗拿出来。昨日(12月20日),李女士又发文称,“开颅”系自己理解有误,其弟弟以前做手术的费用总共17万。李女士表示,如果找不到的话,会去医院配置一个新的外接设备,去跟植入物进行匹配。
 
丢失人工耳蜗,当然会对配置这套装置的人的正常生活带来不便。但是耳蜗丢失要重新开颅,甚至失去了耳蜗就失去了一切的说法,让很多人产生了质疑,可能正因如此,李女士又面对媒体发声,给关心此事的众人一个更妥帖的解释。
就在11月上旬,一条《紧急求助:3岁儿童的黑色人工耳蜗遗失》的文章在河南郑州人的朋友圈里刷屏,而且正式媒体也跟进报道:一位妈妈不慎将3岁儿童的黑色人工耳蜗遗失,孩子是半年前种下的人工耳蜗,手术费花了28万元,若找不回来,孩子的听力功能会下降,可能还要做开颅手术,家里也要花更多的钱,于是郑州掀起“全民寻找耳蜗”热潮。
丢失人工耳蜗真有那么严重吗?并不。事实上,丢失人工耳蜗既不用开颅重新植入,并且人工耳蜗也并非那么昂贵。
患有听力障碍的人占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三,其中重度神经性耳聋的人需要佩戴人工耳蜗来恢复听力,进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流。人工耳蜗的原理是替代自然的听觉。正常人内耳中的毛细胞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生物电信号传入听神经,经过大脑听觉中枢辨析并产生听觉。人工耳蜗是一种替代内耳功能的电子装置,通过这个装置将声音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以替代受损缺失的毛细胞的功能,然后直接刺激听神经,使患者重获听觉功能。
人工耳蜗分为两部分,即植入体(电极)和体外机(言语处理器)。植入体是用微创手术在耳后方开一个约3厘米的口,将电极以无创的方式插入内耳中,既可以保留残余听力,又能通过电极直接刺激听神经,形成听觉。因此,电极的植入并不是开颅术,与人们想象的差了十万八千里。
体外机在剧烈运动时容易丢失,但体外机和植入体,是通过头皮下的一个磁铁吸附住的,一般情况下不会丢失。体外机与植入体虽说是配套的,但决非丢失了就不能继续使用。丢失了体外机,即便找不到,也可以按照所采用机器的型号、品牌等重新购买配置,只是需要通过电脑再次测试和调配,进口的体外机一般为1-4万元不等。
人工耳蜗植入术分别于1985年和1990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应用于成人和儿童患者。现在,美国已有约10万人使用人工耳蜗,并且这一装置也成为公认的重建听觉的较好治疗方案。当然,并非所有有听力障碍的人都适合做人工耳蜗植入术,如内耳有堵塞或内耳解剖位置不正常,使用人工耳蜗就可能在术后产生并发症。
在我国,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一装置对于听力障碍者的重要性,甚至都没见过此装置,卫生清扫者甚至可能会当作无用垃圾清扫到垃圾筒中。正是基于这一点,丢失了体外机的人非常着急。也许其认为,不把事情夸大到极为重要和极为昂贵,体外机就无法找回来。故而丢失人工耳蜗体外机的失者和家庭,通过自媒体找回体外机会成为大概率事件。夸大其辞以开颅、开销数十万来强调,就可能让人质疑是在卖惨甚至骗钱,或者是在为人工耳蜗机厂商做软广(寻找耳蜗的帖子和文章中的确配有产地和型号),反而会让找回体外机成为小概率事件。
当然,这种情况不完全等同于“狼来了”。不过,人们应该更科学、客观地看待人工耳蜗的功能,如此,类似种种夸大之辞,才能没有再次发芽的土壤,社会公众的爱心也才不会发生退潮。
发表评论:
还可以输入0/500字
验证码:
 

  • 评论回复:
    还可以输入0/500字
  • 验证码: